Z是字母表的最后一位,卻是年輕世代的代名詞。Z世代流向哪里,哪里就是站在所有城市之前的“第Z城”。
第Z城是卡爾維諾筆下“看不見的城市”,由看不見的風景組成:清風拂過人們年輕的脖子,巷子里飄滿咖啡的味道,滿城的綠植正在進行光合作用,其中的人也在吸收生活的養分。
但第Z城并不抽象,它是具體而可抵達的生活方式:更有朝氣的經濟,更多元的城市文化,更可接受的生活成本,更適合年輕人生活與發展,不浪費年輕的熱忱與才情。
也正因此,第Z城是重新找回城市本質的城市代名詞,它是建筑、自然、詩歌和音樂的四位一體,拒絕單一,拒絕無聊,喚醒生而為人的可能性,正如查爾斯·蘭姆所說,“如果你醒著,生活就醒著”。
如何創造一座第Z城,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:去問一問年輕人的感受,讓他們的快樂不再是奢侈品,憂愁不再是無解的考題,讓他們的獲得感根植于看得見、摸得著的體驗。
再問一問自己的內心:那些你愿意為之逗留和徘徊的城市,那些你愿意讓下一代成長于其中的地方,就是你的第Z城。
請記住這個數字:1222萬——這是2025年即將畢業的應屆大學生的數量。即將離開校園的他們,會更愿意選擇在哪座城市開啟新生活?或者,反過來說,城市應該怎么做,才能成為年輕人的“理想型”?
自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《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》以來,全國多座城市推出人才引進政策,掀起“搶人大戰”。其中,西安、武漢、成都、杭州等“二線明星城市”成為主角。
此后,一輪輪的“搶人大戰”熱潮不退,除了表現最積極的二線城市,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也紛紛入場。
2025年開年,北京、深圳、上海等地接連出臺“搶人”新政。為正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短租是基本配置,2018年就實現大學畢業生引進“秒批”的深圳,此次喊出“只收夢想,不收租金”的口號。
“搶人”,就是搶人才,尤其是創業人才。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:“我們并沒有什么高深莫測的奇才,都是一些top高校的應屆畢業生,沒畢業的博四、博五實習生,還有一些畢業才幾年的年輕人。”
而最新這一輪的“搶人”,更傾向于以產業“搶人”,按需“搶人”。比如,廣東省的“百萬英才匯南粵”行動計劃,首期募集超過60萬個崗位,半導體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崗位占比超七成。
各地對年輕人才的爭奪,歸根結底是對城市未來的爭奪。
什么樣的城市稱得上“青春之城”?
年輕人的“理想型”,現在有個新名稱叫“青年友好型城市”(youth-friendly city)。因為青年的發展性特征,又稱“青年發展型城市”。更直白地說,就是“青春城市”或“年輕城市”。城市要發展,青年首先要發展,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共識。
2022年4月,我國開始進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。首批入選的試點名單中,除了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,重慶、天津、杭州、蘇州、成都、武漢、長沙、貴陽等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城市也在列,共有45個試點城市(含直轄市的市轄區)、99個試點縣域。
試點兩年來,來自中國共青團網的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年初,在第一批試點城市引領帶動下,已有超過200個地市、近500個縣域主動參與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。從“搶人大戰”到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,可以說,政策正在向年輕人傾斜。
什么樣的城市稱得上“青春之城”?2014年,加拿大戰略咨詢公司Decode發布了其第一份全球“青春城市排行榜”(YouthfulCities Index),在入榜的25座城市中,多倫多、柏林、紐約排在前三位,上海排在第20位,是唯一入榜的中國城市。
青春城市聯合創始人索尼婭·米爾科維奇(Sonja Miokovic)表示:“全球有一半的人口不到 30歲,他們中的一半居住在城市中。年輕人和城市——尤其是大城市,這兩者共同創造未來。城市需要符合年輕人口味,并且讓他們積極釋放潛能。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機會,年輕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資源,他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居住環境、工作地點和娛樂方式。”
在青春城市團隊看來,更年輕的城市普遍表現為六大特征,即聯結(connected)、活力(dynamic)、開放(open)、新奇(curious)、創造(inventive)和好玩(playful)。他們的評選,即圍繞生活(live)、工作(work)、玩樂(play)這三個核心維度展開。比如工作維度,通過就業、金融服務、教育、創業、可負擔性(物價和房價)這五個二級指標加以測度。
國內也有類似評選。福卡智庫評選“青春之城”,基于“創新、活力、有為、品質、開放、有愛”六大要素;半熟財經則通過就業吸引力、生活成本、生活便利度、政策支持力、人文吸引力這五大維度評選“年輕力城市”。
在2024年半熟財經發布的“年輕力城市”榜單中,廣州、北京、杭州、南京、上海排在前五位。廣州綜合排名第一,跟它在生活便利度(排第一)、人文吸引力(排第二)、就業吸引力(排第三)這幾個子項的突出表現密不可分。